追忆一战战壕背后的中国工人

2014年11月26日

本文翻译自 Remembering the Chinese labourers behind the trenches in World War One,作者是中国劳工通讯传讯总监 Geoffrey Crothall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并没有派军队赴欧洲战场作战。但大约有 13.5 万年轻的中国劳工被派遣到遥远的法国,在兵工厂里劳动,或是从事挖战壕、铺铁路、搬运阵亡者尸体等工作。对于许多中国劳工来说,这是一趟不归之旅,他们中有许多人在此期间牺牲,而更多的劳工在一战结束后,带着巨大的心灵创伤被遣送回了中国。

马可·奥尼尔(Mark O’Neill)在他纪念一战一百周年的新书《中国劳工派遣队:一战中被遗忘的中国工人》中,记录下了这些中国劳工为法国、英国取得一战胜利而付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记述了他们如何在战争结束后被人迅速遗忘。

刚刚成立不久的北洋政府希望通过中国劳工派遣队重塑中国在义和团运动后糟糕的国际形象,也为了收回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这场政治赌博最终以在凡尔赛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而告终。

英国和法国一开始拒绝了中国要求保护这些劳工的请求,但到了1916年,随着劳工死亡人数的攀升,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这些劳工进行保护。之后,他们对中国劳工到欧洲务工的条件进行了限制,而为英国服务的中国劳工甚至被要求戴上一个刻有他们姓名和编号的手环。

在赴欧洲的过程中,这些工人被像货物一样运来运去,他们常常需要在密封的船舱或是火车里面待上五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一旦抵达目的地,他们就被送去做一些最肮脏和危险的工作。工人们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许多不满的情绪,进而产生冲突。在1916年到1918年间,在法国工作的中国劳工进行了25次罢工,罢工的原因多是因为“糟糕的工作环境,拖欠工资、被要求做额外的工作、被工头虐待、侮辱等。”

中国劳工派遣队在运送物资

一战结束后,许多中国劳工留在法国参与重建工作,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排查和清理数百吨在战争中未爆炸的弹药——一个没有任何人想做的工作。

尽管在这些中国劳工的合约中规定,他们服务期满后就必须返回中国,但一些中国工人却通过在当地找工作、和当地妇女结婚等方法留在海外。在那段时间,法国面临着严重的青壮年男性短缺。一位法国女性这样形容她的中国未婚夫:

和大多数法国男人不同,他从不醉酒和打我。如果我找个法国丈夫,他可能是个酒鬼,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买醉上,然后回到家还会打我。如果我不是和杨先生结婚,我想我都不会结婚。

而绝大多数中国劳工都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他们自己的家乡,他们中的许多人积累下了一大笔钱,但这些钱很快就被他们庞大的家族分干净了。而那些务工时受伤的中国劳工,通常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因劳动能力的丧失,他们往往最终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今天的中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一百多年前曾为一战做出贡献的中国劳工,但好在法国对这些中国工人有一种迟来的承认。2008年,法国在巴黎13区(华人区)为“一战中为法国牺牲的中国劳工”设立了一座纪念碑。而在英国,一场为争取在伦敦修建中国劳工纪念碑的行动也在进行之中。

马可·奥尼尔(Mark O’Neill)的另一本书《从沙皇的铁路到红军:一战和十月革命中在俄国的中国工人》也是关于相同的主题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