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程车罢工潮驶向街头民主

2008年11月28日
1
1

广州发生计程车司机聚集事件

11月23日,广州发生了一起因有自称是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涉嫌殴打计程车司机而引发的计程车群体聚集事件。来自於警方通报的消息称,事件发生于当天23时许,计程车司机张某因与另一车辆争先驶出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收费亭时发生纠纷,双方发生漫駡及推打,张某被打伤,计程车一侧玻璃被打破。事发后,共有100多名计程车司机到现场聚集,要求对方赔礼道歉。部分司机情绪激动拦截过往车辆导致短时交通阻塞。

警方公布三名涉嫌打人人员的身份资料并将宣布将三人拘留,司机仍未散去,事件一直延续至第二天上午11时许,司机们又增加了改善出租运营环境的诉求。广州市交委及警方负责人到场劝说无效,计程车司机沿白云大道走至广园中路,途中一部营运中的计程车后玻璃被司机们打破。人群造成广园中路景泰路口交通堵塞,后人群穿过广园西路来到下塘西路雕塑公园门口继续聚集。警力开始有计划地将人群分隔成几个小圈,并调来几辆大巴,12时45分左右,警方将近百名司机半劝半强制性地送上车,送到广州市交委。下午4点,在交委现场领导做出惩处肇事者并核实通报他们身份的承诺后,司机们陆续离开交委大楼回家,只留下少数人作为代表,继续就有关诉求与政府有关负责人协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聚集事件发生的同一天,也就是11月23日的《中国经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广州计程车发1500元补贴,罢运行动胎死腹中”的报导。报导称,11月13日,广州计程车协会向计程车公司提出倡议,连续三个月向司机发放每车每月500元生活补贴。报导认为是这项措施使“原定11月15日的罢运行动胎死腹中”。在此之前的11月12日,有计程车司机收到一封以传单方式派发的倡议信,倡议信提出,希望看到传单的司机积极参与拟定於11月15日下午举行的集体罢工行动。11月19日,广州市综治委决定,自当日开始到08年2月底,开展历时100天的整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黑的士”。广州市的连串措施,缘於在11月初开始国内发生的多起计程车及其他营运车辆罢工事件。

经国内媒体公开报导的罢工事件,在整个11月份超过十起。广州23日发生的计程车司机聚集事件看起来是偶然事件,但与其他各起营运车辆罢工事件相比,却有著共同的深层次原因。连串的罢工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不尽相同,但原因极其相似,大多都是因为体制性原因导致的租车公司对计程车收取的管理费过高、黑车泛滥、油价高加汽难等几大表徵,以及在相互不信任下的诉求回馈机制缺失。还有一点非常相似的是,各地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最终都是以对话协商的方式使事件很快得以解决,这种处理方式,与以往处置群体事件的方式明显不同。其中,尤以重庆的计程车罢工事件最为典型。

计程车罢运潮始于重庆

11月3日,重庆主城区计程车司机全城罢运。新华网及人民网均在当天上午以“罢工”的字眼报导了这次事件。司机们提出的问题包括:管理费过高、加气难、租价不合理及黑车泛滥。计程车司机每天上交公司的管理费高达400元左右,司机每天要在路上跑10小时以后,才能剩下几十元的纯收入;每天的排队加气,就要花去2至4个小时。

罢运发生后,主管部门起初的反应也延续了以往的惯性,重庆市道路交通管理局认为是“少数人操纵了这次计程车全城罢运事件”。公安机关也在城区以高压姿态劝阻罢运并告知公众将全力调查操纵罢运的“幕后黑手”。但很快,处理事件的思路发生了变化,3日下午,重庆市就将这一事件的定性由“少数人操纵”改为“因受阻不能正常营运”。重庆市交委的负责人也承认罢运的四项诉求有其合理性。

11月4日,重庆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就罢运事件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向市民公开道歉。类似的新闻发布会在此后的三天中召开了四次。随著政府部门责令各计程车公司下调承包费,作出增加气站数量及打击“黑车”的承诺后, 4日,一部分计程车重新驶上街头,至11月5日,重庆市计程车全面恢复营运。

11月6日,薄熙来出面与计程车司机代表及市民代表直接见面,承诺逐步解决计程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座谈会的内容也完全公开,新华社及重庆的主要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都现场直播了这次谈话的全过程。虽然在19日重庆永川区部分计程车司机试图再次停运,但因从11月5日起计程车每车每天减收50元管理费的措施落实到位,重庆车租车罢运事件和平落幕,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各地罢工相继发生

对於面临与重庆同样问题的其他城市的计程车行业来说,重庆计程车司机的罢工行动无疑是取得了“胜利”,重庆处置罢工事件的方式无疑让同行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一连串的营运车辆司机罢工事件接连发生。

11月10日上午6点,海南省三亚市两百多名计程车司机因不满承租金高、非法营运车辆多等问题聚集在市政府门口罢工。计程车司机们提出成立自己的协会来维护权益。三亚市委、市政府对责任人做出处分,14日下午就计程车罢运事件做出6项决议,自2008年1月1日起下调计程车每月承包金,并退还08年多收的承包金。13日始,计程车恢复营运。

11月10日,甘肃省永登县部分合法经营的计程车出现罢运事件。事件从上午10时30分开始,至下午2时达到停运高峰。至下午5时30分。在得到政府承诺后,停运车辆全部恢复运营。

11月17日始,云南省大理市“挂靠”在大理交通运输集团的个体司机因不满公司一项“客车全部产权归公司所有”的新规定而集体罢运。罢工持续了三天,在大理州委、州政府决定停止执行大理交运集团办相关档后,20日晚21时,罢运事件基本得到平息。

11月17日山东青岛至济南的长途汽车司机集体罢工。

11月19日,福建省莆田市上百辆计程车停工。莆田市副市长李飞亭表示对司机们的合理诉求将给予解决。20日晚8时,在收到莆田市有关部门对司机们所反映问题的书面答复后,所有停运的计程车恢复正常营运。

11月20日广东省汕头市上千名计程车司机集体罢工。汕头市市政府承诺切实保障计程车司机的合理诉求并打击非法营运行为。23日起,汕头市计程车营运秩序全面恢复正常。

11月23日下午4时许,多名计程车司机聚集在广东省茂名市政府办公大院门口,要求加大力度打击一些农村路段打砸计程车的恶势力行为,整治“黑车”。事件导致茂名市政府门前及周边马路被迫封闭。至24日中午12时,仍有几百辆计程车停在路上,当地有关主管部门与计程车司机代表的对话仍在进行中。

11月24日起,湖北省随州市部分计程车由於计程车经营权问题停运,至25日,仍未恢复营运。

11月24日,陕西省周至县100多辆计程车齐聚县城云塔广场集体停运,车主们要求相关部门打击取缔“黑三轮”。周至县决定从25日起,由交警大队开始整治“黑三轮”。

为何罢工从计程车行业发起

11月间的计程车罢工潮,媒体普遍对政府采取对话形式,善意回应罢工诉求的姿态表示赞赏。国内媒体的解读大多从事件的本身寻找共性,一般认为,连串的罢工事件反映了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那就是“计程车经营权垄断体制的诟病与社会诉求回馈机制的缺失”。在垄断体制之下,计程车经营者不仅要面临经济不景及油价高涨的运营压力,还要受到国家与管理公司的双重盘剥,在缺乏有效的诉求回馈机制的情况下,罢工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

国内多数公共事业与计程车行业一样,存在体制性的弊端,但为何罢潮首先从计程车行业中爆发,国内知名自由撰稿人连岳从群众运动的角度,在其博客中以《的士司机瓦文萨?》为题给出了自己的观察:

“1、的士司机几乎被盘剥得没有东西可以失去,罢工成本很低。他们不缺勇气。2、的士罢运能引发社会极大不便,不易忽视,臭豆腐店罢工一个月估计也没什么人知道。罢工潮同时在长途运输业兴起,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他们能制造关注。3、的士由於佩备通话工具,在资讯沟通上方便顺畅。他们可严密组织。4、的士司机许多都是老乡,能同进退。并且同一公司的司机多少熟悉,破坏罢工的人会受到同伴的孤立及后继惩罚。他们拥有纠察能力。”

在重庆及广州的出租罢工事件中,媒体报导称罢工传单的发送大多在加油(气)站、司机聚餐点及车队中进行,相信这也是有利於罢工组织的原因所在。

面对“街头民主”

不少人赞赏连串事件是中国“街头民主”的开始,也有不少人担心罢工潮会否进一步持续。在各种声音中,普遍认为只有对计程车行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反思及调整,才能长远解决双方的矛盾及利益冲突。有论者认为:“只要政府未能规范管理、市场未能打破垄断,那么计程车司机的利益便没有根本的保障,而罢运事件随时可能重演,一切不过是换个时间、换个地点而已。” 重庆试图探索实行个人购买指标、组建托管公司负责管理等模式,试图打破垄断,从根本上解决计程车行业的体制问题。

对於群体性的诉求回馈机制,有的城市也从这一波的罢工潮中开始著手对话平台及回馈机制的建立。日前重庆市总工会等部门已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重庆市155家计程车公司在11月底前建立工会组织。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均已未雨绸缪,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相信此举将使计程车不尽相同的权益诉求能够纳入更加规范与合法的轨道。

尽管各地的计程车司机罢工事件大多得到妥善解决,司机们的诉求也大多得到善意的回应,但各地对事件的定性并不一样。“少数计程车车主鼓动驾驶员停运”、“许多计程车营运后遭到少数人砸车”、“地方黑恶势力挑动并参与罢工”等言辞不断见诸报端。同时,政府也没有完全放弃强硬的姿态,在汕头的计程车罢工事件中,当地 “严肃查处了6名在现场涉嫌打砸的不法人员,其中3名证据确凿的已被警方拘留”。其他城市的罢工事件,也陆续传出有人被拘留。

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状况,特别是面对以往贴了负面标签的“街头民主”行动,政府需要有适应事件与学习处理的过程。《联合早报》的评论认为:“从政府层面而言,如何摆脱对街头民主的固有观念,鼓励和帮助公民社会的发展,将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必经的政治转型过程。”评论乐观地估计:“这次计程车罢工事件以及政府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一个转捩点。它表明街头民主在中国也可以是一种民意表达的管道,同样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的形式得到和平解决。”
1
1

来源    :    2008年11月28日    牛博网博客
1
1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